变革混凝土生产模式 探索新型建材发展之路

—— ——“全国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建材发展论坛”在贵州毕节隆重召开
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时间:2015-03-23
摘要:2015年3月20日,“全国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建材发展论坛”在贵州毕节隆重召开。论坛特邀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贵州省散装水泥办、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毕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毕节市环境保护局、贵阳市混凝土协会、六盘水市混凝土协会等政府协会领导、行业专家、科研机构、全国客户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转型升级新形势、科技创新新趋势、绿色发展新理念和互利共赢新模式。

  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混凝土和砂石骨料行业能否实现华丽转型?能否实现传统模式再创新?能否实现技术及质量升级?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企业未来生存和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


论坛嘉宾


  2015年3月20日下午,“全国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建材发展论坛”在贵州省毕节市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是由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中国砂石骨料网主办,贵州省混凝土协会、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承办,毕节双山开发区磐石建材有限公司协办,特邀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贵州省散装水泥办、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毕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毕节市环境保护局、贵阳市混凝土协会、六盘水市混凝土协会等政府协会领导、行业专家、科研机构、全国客户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混凝土行业发展共同探讨行业转型升级新形势、科技创新新趋势、绿色发展新理念和互利共赢新模式。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国砂石骨料网CEO李华主持了本次论坛。


中国砂石骨料网CEO李华


  贵州省经信委机关党委书记丁军生做论坛致辞。丁书记表示,近年来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受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拉动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粗放型的生产管理方式转变到节约型的发展模式。面对当今建设生态文明这一课题,党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规划。而这一战略任务不仅是对政府的要求,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体量巨大,施工建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随着河沙资源的日益匮乏,机制砂作为新型建材,其前景越来越被看好。打造高水平的制砂生产线不仅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造福子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善举。而中联重科和毕节磐石的这次合作,机制砂、环保型搅拌楼两位一体整体解决方案的成功研发生产,不仅迈出了贵州新型建材向前发展的坚实有力的一步,更标志着中国在混凝土行业新的转型和升级,代表了中国进行“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行动。目前各地政府都已加大了对砂石行业企业的管理力度,为扶持机制砂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已相继出台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丁书记指出,实现装备现代化可以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促进机制砂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我国节能降耗,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现实贡献。


贵州省经信委机关党委书记丁军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冷发光博士


  众所周知,高品质机制砂对于混凝土、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作为绿色建材,高性能混凝土的大力推广,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推进混凝土结构调整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去年3月份,两部委组织多方专家和技术力量,联合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那么在这过去的一年里,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和应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要领主要是哪些?砂石骨料的品质对高性能混凝土有哪些影响?对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冷发光博士指出,要想弄清存在的 “困难”,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冷博士表示,混凝土发展到现在已有将近200年历史,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建筑工程材料,据统计,2014年我国混凝土产量将近40亿立方米,占全球混凝土产量的50%多。而砂石骨料占混凝土质量的70%-80%。经粗略计算,混凝土和砂浆消耗的水泥、砂石和淡水资源(不含养护和施工用水)将近20亿吨、100亿吨和10亿吨!据专家测算,如果按照这种速度,我国可开采的石灰石等资源将在三十年内消耗殆尽。

  另外,由于我国混凝土行业的生产和施工比较粗放,加上设计、施工和监督等行业分割和一定程度上的缺位,造成目前我国混凝土行业尚存在众多问题:如砂石原材料质量差、强度等级偏低、产能严重过剩、技术研究滞后、质量通病多、行业多头管理、过程监督不到位、进入门槛低、混凝土技术人才紧缺等。

  而高性能混凝土是以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对混凝土性能的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选用优质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在耐久、施工、环保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可以实现混凝土行业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8月,两部委牵头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对推动整体应用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涉及多环节(原材料、设计、生产、施工),多部门(政府、工商、税务、质量监督)、多层次(涉及技术、产品、装备)、多主体单位(研究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不同地域、资源禀赋条件以及标准规范、政策法规等约束条件,需要多方协调、紧密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成果,达到预期目的。

  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点,冷博士指出,高性能混凝土只是对现有的有关环节的操作要求更加规范、明确和严格。其质量控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设计的质量控制。针对特定工程的混凝土性能要求,在设计阶段要明确、具体;设计参数取值要科学、合理;计算和验算要正确和满足要求;构造要求应同时满足强度、施工和耐久性的需要。设计阶段要针对特定工程,明确其耐久性设计指标和验收要求。二、原材料要求。各种原材料要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最低要求。进场控制要按照有关规范进行。三、配合比设计要根据高性能混凝土不同品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设计。四、生产和施工要满足预拌混凝土生产和施工的相关标准规定。五、检验和验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六、高性能混凝土评定,要在混凝土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进行。七、有关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可以参考《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2015年1月,建工出版社出版)。

  此外,关于砂石骨料的品质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问题,冷博士表示,砂石骨料作为混凝土组成材料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砂石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非常大,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对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有显著影响。砂石的品质要放在混凝土整个原材料体系中总体考虑。既要满足相关砂石标准和有关应用标准,又要跟其他原材料相匹配,以降低成本,混凝土质量也才能得到保证。


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会长倪文勇


  贵州地区由于天然砂石资源的短缺,从外省调运天然砂石成本高昂,因此贵州省是中国最早推广使用机制砂石骨料的市场。但普遍存在粒型差、针片状多、含泥量≥3%,质量不稳定,颗粒级配不合理等问题。随着制砂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贵州地区的砂石质量是否有所提高?目前贵州省混凝土市场运行状况如何?砂石骨料在对混凝土的供给方面有哪些变化?行业的环保问题如何?对此,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会长倪文勇分析,目前贵州预拌混凝土行业存在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生产管理粗放、资源后期利用浪费、存在恶性竞争、企业利润日趋缩薄、创新推动缺乏后劲等问题。作为重要绿色建材,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供应商需要提高生产工艺智能水平,使超微粉、连续配级等指标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标准。预拌混凝土生产商更需要加强设计、精细控制、智能制造,确保进入构件的混凝土密实度和耐强度符合施工环境和要求。

  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缩减与混凝土行业产能过剩、产业政策导向明确,与行业增长方式粗放的双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混凝土行业的壮大和发展。品质和环保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和方向,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只有走转型升级的路子,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从单一化向产业化延伸,积极推广、大力发展安全、低碳、环保高性能混凝土,以化解当前的产能过剩和行业危机。由于对高性能混凝土认识不足、基础研究滞后,基本概念不统一,以及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致使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还不广泛。如何让行业内的企业都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发展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就是现阶段的重要责任。“发展高性能混凝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同台唱戏,共同努力。”倪会长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导向、法律执法监管,优化产业环境和要素,激发生产和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内生动力。而行业协会则应该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行业标准制定,配合开展行业评价,提高行业发展共识,宣传行业未来趋势,加强行业责任自律。不断研发混凝土生产先进技术、提高混凝土行业生产品质,有利于推动混凝土行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实现混凝土产业绿色发展。


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邓晓娟


  新型建材在提高建筑安全、保护环境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贵州近期在新型材料研究方面有哪些进展?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邓晓娟表示,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是一个比较老的科研单位,成立于1958年,一直致力于建筑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带动科研的发展。目前,在河道污泥、城市垃圾、粉煤灰综合利用于生产墙体材料的技术方面,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邓晓娟解释,利用河道污泥生产墙体材料,是指通过对污泥的化学分析,作为原材料掺入到产品里面,经过一系列的工艺过程使之成为一个产品。此外,有关于绿色建筑的方案也一直在探索跟进。

  据了解,自2000以来,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已完成科研项目130余项,多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许多科技成果经过精心设计已进入市场推广并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完成各类工程设计咨询项目近千项,多次获得建材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贵州省优秀工程设计奖、贵州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等奖项。完成的代表性项目年产6000-24000万块(折标砖)新型墙材、2000-46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年产20-80万m3加气混凝土及其它建材产品生产线均已达标、达产,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


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总工程师蒋德勇


  建筑安全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建筑安全质量也成为各地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目前贵州省混凝土产品质量情况如何?对混凝土产品使用方面有怎样的监测指标?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总工程师蒋德勇直言,政府去年已经决定将新型建筑材料作为贵州省的新型产业进行培养,为了配合发展,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如成立高性能混凝土研发基地等,为发展新型建材搭建更好的平台。混凝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生产、运输到现场施工、标注及养护都缺一不可。作为检测部门,蒋德勇建议: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质量控制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强度实验,专业技术上面还需要完善。2014年抽查了贵州省内41个批次预拌混凝土,合格率仅达到80.5%。此外,应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再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评定,将产品标准按常规比和特制比划分,在强度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考虑耐久性等指标是否都能达到相关标准。蒋德勇透露,下一步质检院也将改变以往的方式方法,或将依据混凝土所应用的工程设计上面是否有耐久性的要求,进而对各方面的耐久性进行严格检测。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经理苏赣斌


  作为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在产品研发方面一直都极具行业竞争力。从2012年开始推出的“两位一体/三位一体”整体解决方案,到2014年推出的金砂系列,中联重科一直在不断创新。那么,中联重科在机制砂设备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规划?基于目前行业情况,中联重科的三位/两位一体最核心的优势又是什么?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经理苏赣斌表示,中联重科前身是建设研究院,致力于建筑机械的研发,以自主研发作为核心理念。在整个混凝土搅拌设备的开发过程中,发现原先的研发与混凝土的配合比联系不够紧密,才对前端的砂石制备、生产产生了考量,以求获得砂石品质与稳定性的保证。混凝土设备生产企业,与制砂、干混设备的集成系统,也就是中联重科推出的三位/二位一体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一个融合的技术。一方面,它通过内在的控制系统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比如,当混凝土生产中砂石的配比发生变化时,系统的数据会考虑到制砂设备,形成信息的互通,包括管理系统的集成,给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内在的原材料的管理及生产管理的集成。另一方面,从环保角度考虑做集成,将产生的粉尘合理利用起来,从除尘和封装设计上进行技术的提高。最后一方面是机制砂设备在关键基础方面的提升。制砂最重要的两个基础,一个是砂率在30%-40%(砂粉分离的控制技术可以控制到10%-15%);另一个是整个系统的优化。苏赣斌透露,今年中联重科会推出一个从震动原理上进行突破的砂粉分离的产品,噪音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三倍以上。


毕节双山开发区磐石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道义


  磐石建材作为贵州省毕节市第一家绿色环保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筹建骨料线的初衷是什么?产销情况如何?实际投资回报率如何?对此,毕节双山开发区磐石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道义坦言,在09年进入混凝土行业时,由于自身理念及公司设备较为落后,在前进的道路上吃尽苦头。近几年,公司意识到国家对环境保护、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才考虑建今天的环保站。在对各地企业产品进行大量的实验比对后,吴总认为中联重科的产品各方面基本符合要求。目前使用情况很稳定,单线250吨的设计产能,现在可以达到300吨,包括瓜子石则可以达到350吨,用电量70%不到,粗略计算,每立方能节约30多元的成本。


嘉宾合影


  2015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年。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首过去,我们一路艰辛,立足现在,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我们立志续创辉煌!本届论坛对弘扬绿色新型建材、传播绿色环保理念、利用装备进步推动高性能混凝土和砂石行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基础建设拉动效应,砂石骨料市场机遇已经被释放,砂石骨料相关规范制度在不断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砂石行业的蓝海等待着我们去开创。希望未来行业有更多像中联重科有远见和责任感的领军企业,用装备进步来引导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砂石骨料行业规模化、产业化、集成化前进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新理念,新技术,开创砂石行业新蓝海,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编辑: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