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探索建立矿山开发环境治理责任倒逼机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13-10-31
摘要:海南省陵水县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不断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应用,探索出一条矿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记者近日在陵水县三才镇岭头岭建筑石料矿区现场看到,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采空矿区有的通过植树造林,披上了绿装;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明显解决。
  海南省陵水县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不断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应用,探索出一条矿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记者近日在陵水县三才镇岭头岭建筑石料矿区现场看到,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采空矿区有的通过植树造林,披上了绿装;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明显解决。

  从资源开发保障转移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其中有工业储量的矿种66种,富铁矿、钛锆、石英砂、宝石、饮用天然矿泉水等蕴藏量居全国前列。

  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切肤之痛。矿产开发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较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现有固体矿山248个,并集中在露天开采的建筑用砂石土矿山上,共有176个。同时,还有一定规模的露天开采的废弃采石场在300个左右,其中处在重要、敏感位置、列入2015年底前必须完成绿化的就有73个,治理任务很重。

  2008年底,海南省立案查处日富石场违法开采,自此启动海南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新战略,将地质环境保护作为全省地质矿产工作的重心。

  探索建立矿山开发环境治理责任倒逼机制

  数据显示,自2004年来,海南省开展财政出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0个,累计治理面积18370亩,主要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出资,投入资金6337万元。

  “矿山环境治理,既有旧账要还,也有新账要算。尤其是,我们现有的对矿山开发、环境治理的监管能力、监管方式和治理模式、治理责任机制存在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强化监管力度。”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地质环境与矿产资源储量处处长王宜合说。

  2013年,海南省政府出台《海南省砂石土矿产资源管理若干规定》,要求采砂石土矿产资源,应当依法编制、报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等区域进行砂石土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防止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破坏。采矿权人未依法取得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行政许可的,不得实施开采。

  海南省较早全面推行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动矿山的废渣、废石和废水的合理利用,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其资源化,减少最终排废量,实现矿产资源的“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

  “矿山环境治理不到位,一是安全隐患,因为治理不到位,不少废弃矿山发生了崩塌、滑坡现象,甚至发生人畜掉入矿坑的惨剧;另一个问题是造成重要自然景观不可逆转的破坏,产生严重的景观视觉污染。”王宜合说。

  鼓励多元投资模式,加大对矿山生态投入

  在“矿山复绿”行动中,海南省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

  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将废弃的采钛砂坑建成了热带瓜菜基地,昌江县石碌铁矿将废弃的排土场建成了热带果园,儋州市将两处废弃的采石坑建成了八一石花水洞和兰洋观音洞省级地质公园,成为当地重要旅游景观。

  海口市则提出“逐步解决旧账,不添新账”的目标,走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绿色矿业”之路。2012年,原已闭坑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率达70%以上,计划2015年达100%。

  陵水县三才镇岭头岭建筑石料矿区6家采石场由于矿区开采历史较长,采用半坡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未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方案,尤其是矿山中部的昌兴石场采场段形成一最高达132米的陡坡,边坡角达到80~90度,影响到环境美观,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

  对此,陵水县投入社会资金2967.5万元,动用土石88.9万立方米,完成台阶(5~7米宽)5920米、排水沟1210米、挡土墙5920米(2486.4立方米),种植马占等乔木1.18万棵、三角梅等爬藤1.18万株。

  “这种台阶式矿山恢复治理符合当地实际,非常不错。既美化了生态环境,又防止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发生。”其他市县来参观的代表评价道。


编辑:李沙